一。 《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仁也有写成忈的。 二。仁的意思: 1.仁慈,仁爱,慈善,仁义,爱人,相亲。 2.瞳仁,瞳人,通俗意思指眼珠。 3.《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 4.《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5.《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6.《礼记·乡饮酒义》:“养之,长之,假之,仁也”,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长育者,滋养者。 7.果仁,《臆乘》:“俗称果核中子曰仁……是盖仁者生意之所寓,谓百果得此为发生之基。” 8.明方以智《东西均·译诸名》:“仁,人心也,犹核中之仁。 9.虾仁,今动物细胞核内之小体亦称仁,一名核点。亦称其它物体的中心部分。 10.通“人”,《孟子·尽心下》:“仁者,人也。 图片 11.《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 12.有感觉能力,麻木不仁。谓痛痒相知,感觉灵敏。 13.佛教徒对佛、罗汉的尊称。 14.行惠施利,以恩德济助。 15.思念;致思慕之心。 《礼记·仲尼燕居》:“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16.保;养。《国语·周语中》:“仁,所以保民也。” 17..相通,相贯。《慎言·作圣篇》:“仁者,与物贯通而无间者也。” 18.同情;怜悯。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19.《释名》:忍也。《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20.《六书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 综上所述,仁的核心意思是人人,人物,物物之间相亲,相爱,相互融和,贯通,大家都得以滋养,生生不息,特别于人心之中,仁是慈爱,关怀,恻隐,不忍,同情,怜悯,博爱之情。 图片 三。 仁是个象意字。有4种写法: 人二为仁,尸二为仁。二心为仁,忈。千心为仁,忎。 1.人二 一乃元始意识,与元始意识相对应的元始物境,为二。二是物质的混沌态,量子叠加态,具有不确定性。二为阴阳,本源是意识与物质的相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万物生发的物质与意识的基础。 人本为匕,表示取食的能力,取象于北斗七星,是一个参照系,代表物理规律的一致性,不变性,人具有最高的取食能力,是万物之灵。 仁,人二,一个保证物理规律一致不变性的参照系中对应于意识与物质的互动,奠定万物生发的基础,中国上古圣贤定义为仁。 仁的这个写法,表明万物生发的基础,是人与二的对称守恒,运动变化中的永恒不变。 图片 2.尸二 尸为身体,表示静止不动的框架意思,二是意识与物质的对应互动,意识与物质的相互感应,作用,在一个相对静止不动的框架中进行,是为仁。 尸二与人二其实是一个意思,人表示规律的绝对性,层次最高,尸表示规律的相对性,层次低一点,也说明仁也有层次高低之分。 图片 3.忎 人七为千,七是对称自发破缺的状态,由一至二,意识对应物质,二至三,意识与物质相互作用,三至四,形成对称关系,四至五,提升对称能级,五至六,到达意识与物质对称能级极限。六至七,意识由不稳定的高能态自发对称破缺成两个稳定对称的低能态,物质自主在这个状态中进行选择分形,形成多样性,人七为千,千是以对称破缺的多样性方式来实现系统整体的对称守恒和物理规律的一致性。对称,平衡,多样性自由选择,形成稳定分形自然发展的基础,谓之千,千为千变,在对称守恒律约束下的多样性运动变化,写入心识之中,谓之忎,是为仁。 千心之仁,是一种最广泛的多元,开放,包容,共生的心态,在忎的状态下,万物都得以稳定发展,平等共生。 图片 4.二心 二心之忈,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感应互动过程,在心识中的反映,全面了解万物生发之基的形成,从不确定之中创造出确定性所历经的千辛万苦,珍惜,怜悯,同情,恻隐之情由然而生,二心之仁,是博爱的情感基础。 图片 四。元与仁 元的甲骨文写法是上二下人,内人外二,表示物质和意识的互动变化在物理规律一致性,不变性约束下进行,意为有规律的运动变化。 仁是左人右二,左表智慧,右表自然,智慧相应而成的不变规律与自然的意识与物质互动变化对称守恒,人的智慧超然于心物之外,是仁的最高境界。 元是万物的源头,仁是万物的尽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家是碎片化的拼图,有人带着岁月裂痕而来,有人捧着真心莽撞...
中新网杭州2月22日电(张煜欢)22日,首届低空经济创业者年会暨资...
雨水,一年之中第二个节气。此时,苍龙七宿从地平线上昂然上...
嗨!这里是娱乐寡姐,为你带来最新娱乐资讯。网传李现将与导...
2月17日中午,琼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我们发现市场上存在...